增强ETF发行火热 募集总规模超170亿元
发布时间:2023-02-27 09:15:16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权益类基金发行乍暖还寒,增强策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成为其中的一抹亮色。数据显示,近期成立的产品平均规模比权益类基金高出一倍;目前全市场已成立16只增强策略ETF,募集规模合计超过170亿元,其中有9只产品发行规模超过10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权益市场持续回暖,投资者情绪比较积极,叠加增强ETF费用低廉、持仓透明、交易灵活,具备较高投资价值等,这类创新品种发行成绩较好。作为未来市场空间较大、能更好满足投资者细分投资需求的创新品种,增强策略ETF引发了公募的积极布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募集总规模超170亿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5日,全市场已经成立16只增强ETF,总募集规模超过170亿元,其中9只产品募集规模超过10亿元。

资料显示,2021年末首批5只增强ETF发行成立;2022年10月末再有13只增强ETF获批,其后陆续发行成立。截至今年2月25日,第二批成立的增强ETF达到11只,总募集规模105.33亿元,平均9.58亿元,比同期成立的权益类基金平均发行规模高出103%。

谈及增强ETF发行的亮眼成绩,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投资副总监兼基金经理刘钊表示,一方面是由于ETF规则清晰,持仓透明。最近一段时间敢于认购新基金的投资者,都对市场有着较为乐观的预期。他们投资目的明确,自然也希望买的基金股票仓位高、投资策略清晰,其他权益基金存在建仓节奏和投资方向不确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实践证明,“赛道型”投资难度越来越大,而增强ETF大多是宽基增强,不存在赛道选择问题,只跟市场大趋势相关,因此,越来越多投资者选择增强ETF。

国泰基金表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回暖,投资者情绪积极,新发产品募资环境比较好。产品本身也正契合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国泰中证1000增强ETF为例,指数历史估值和相对估值都处于历史低点,投资安全边界较高;从政策端和大小盘轮动模型出发,预期未来小盘风格会具备相对优势。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持续,在“专精特新”政策驱动下,未来盈利可期。

9只新产品申报

作为创新产品,指数增强ETF成为“后来者”弯道超车的重要创新,引发各家公募积极布局。首批5只、第二批13只,最近又有9只增强ETF及其联接基金申报。

浦银安盛基金表示,近年来ETF市场产品创新种类丰富,包括创新标的权益类ETF、跨市场债券ETF、跨境ETF、商品ETF等。指数增强ETF也是基金管理人协同交易所共同考虑市场投资需求后推出的重要创新产品,这类产品将丰富场内投资者的投资品种,为行业创新贡献力量。

国泰基金介绍,指数增强型ETF在海外发展迅猛。参考境外主动管理型ETF发展经验,主动管理型ETF对管理人、流动性服务提供商、投资人等市场参与者有更高的要求,是金融市场尤其是ETF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增强ETF的创新,满足了投资者比较细分的投资需求,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许多公募管理人都在积极布局。

不过,刘钊提醒,增强ETF虽然包含“增强”的概念,但同时也加大了跟踪误差的风险。如果研究能力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也有可能“增弱”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而从投资者配置需求端来看,理论上可以实现稳定超额收益的增强ETF,会否对标准的宽基ETF形成替代效应,也受到市场关注。

刘钊认为,如果增强ETF有稳定的超额收益,自然会对传统ETF形成替代。“增强的结果多数是量化团队做出来的,在量化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稳定的超额收益’必将是众人追逐的目标。有人有‘超额’,就有人有‘负超额’。存量博弈的情况下,‘超额’越来越薄是必然趋势。但不管怎么说,短期来看,‘超额’还是值得期待的。”

也有公募机构认为,指增ETF策略的增强能力尚需时间验证,但该类产品与宽基ETF将成为差异化的布局方向,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细分投资需求。

浦银安盛基金认为,作为一种创新产品,指增ETF才刚开始起步,产品线不如传统的股票ETF完善,流动性也不如旗舰型的股票ETF,增强产品策略的成功需要较长时间的业绩来验证。但随着增强ETF的产品不断增多,未来有可能出现具备优秀增强能力的产品,成为满足投资者多元资产配置需求的新选择。

国泰基金表示,指数增强型ETF和宽基ETF这两类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应当是互补而不是互相替代的。ETF作为工具产品,一部分投资者需要配置对指数被动跟踪紧密的传统的ETF产品,另一些投资者对ETF的超额收益有所追求,这两类产品都可以很好地满足投资者的细分投资需求。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